常言道,越是文化浅薄的人,越会拼命装作自己有学问。这话真不假,尤其是朱元璋这个一度为乞讨而苦心经营的皇帝,他给后代皇子起名字时,特意规定了许多生僻且奇怪的名字升宏网,使得这些名字既难懂又难记,甚至很多人都无法辨认,例如“朱载垕”这个名字。
朱载垕是明朝的第12任皇帝,他年仅35岁便过世,任内只执政了五年多。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统治了45年;而他的儿子则是无人不知的万历皇帝,执政长达48年。朱载垕就像是这两位帝王之间的一个过客,匆匆而来,转眼便消失无踪,因此鲜有人记得他。更为悲催的是,关于他的名字,似乎也有点小插曲。原本他应该叫做“朱载坖”(读作“jì”音),但是历史上却把他写成了“朱载垕”(读作“hòu”音)。这个名字也极为拗口,直到我自己曾为帮助记忆,给他起了个“载货司机”的注音来帮助记住,无论是“朱载坖”还是“朱载垕”,至少名字就这样显得有些亲切了。
展开剩余82%在明代几百年的历史中,虽然有很多被称为“治世”的皇帝,也有不少被尊奉为“中兴”的君主,但敢于称之为“盛世”的却仅有两位。一个是朱棣创造的“永乐盛世”,另一个则是朱载垕在位时期的“隆庆朝”,与其子万历年间的“万历朝”合称“隆万盛世”。相比于清代的“康乾盛世”,其中被略微忽视的雍正帝,也许跟朱载垕有些相似。不过,雍正帝以其勤勉治国和无数的批复文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朱载垕则在这些方面显得更加低调,不容易被人记住。归根结底,名字生僻就是原因之一。
若不是这个名字实在难以发音,我在书本上时常也会为加深印象,为他附上“隆庆开关”这样的名号。对我而言,除了这个政治成就,朱载垕的其他事迹都不太重要。说到底升宏网,他从一开始便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名不见经传。原本以为皇位与他无缘,谁知因为两个哥哥早逝,他便成了继承人。但即使如此,他的一生也实在憋屈,因为他的父亲一直未曾明确表示过要让他继位。
朱载垕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能稳住太子的地位,他每天小心翼翼,过得如履薄冰。他的父亲嘉靖帝性格极为冷淡,并迷信“二龙不相见”的说法,因此与朱载垕几乎没有什么感情,他甚至早已忘记了父亲的样貌。然而,朱载垕却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出色的老师——高拱,这位聪明且有能力的人,竭力帮助朱载垕稳住了继位的位置。在高拱的支持下,朱载垕得以继位,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改正朝政不便的遗诏,而撰写这些遗诏的,正是当时的明朝第一大臣——张居正。
嘉靖帝虽然在晚年几乎不上朝,但他对朝政却仍然有着极为敏锐的把握,他习惯性地让大臣们争斗,自己做出最终的决策。即使年老体衰,这一做法也始终未曾改变。史书记载道:“晚年虽不亲政,但批复决策日复一日,虽然深居简出,却依然操控权柄,威望未曾改变。”在嘉靖帝临终之前,大权掌握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批能臣手中,这也为朱载垕的隆庆时期奠定了繁荣的基础。
然而,朱载垕的性格因在父亲冷酷无情的阴影下成长升宏网,变得十分温和,他目睹了朝堂中大臣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争斗,却始终不做任何表态。朝中风气的放松,让他顺利上位,成为一个过渡时期的君主。更为重要的是,这段时间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通常认为“隆万盛世”的时期就是这一进程的起点。
朱载垕是一个没有心机的皇帝,他不喜欢争斗,也没有能力去掌控朝政。他将大部分国事交由大臣处理,特别是高拱和张居正。这段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决策便是“隆庆开关”。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极为重大,它改变了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朱元璋开始,海禁政策一直非常严格,尤其是对日本的防范。但是,明朝的经济发展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迫切需要变革。
当时,倭寇一直骚扰我国东南沿海,而他们背后的“老板”汪直更是想通过走私和掠夺恢复海上贸易。经过长期的战斗,朱载垕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最终决定开禁并与外界开展互市。这个决定使得倭寇的威胁迅速消失,而与蒙古的边境关系也因互市而趋于和缓,蒙古人逐渐转变为固定居住的农民,这为后来的明中期稳定局面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隆庆开关”这一历史事件,明朝很可能会继续闭关锁国,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因此,这项措施被视为明朝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唯一认可朱载垕的地方。尽管他只是点了个头同意这项政策,但它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显然超出了他的个人意识。
“隆庆开关”使得明朝的经济和国力得到极大提升。如今有资料称,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白银都流入了明朝的国库,而边境的安宁也为“隆万盛世”奏响了序曲。这个美好的时期,被后世赞誉为“大明王朝最美丽的名片”。然而,遗憾的是,这项政策最终被北方蛮族废止。若不是这样,或许中国的近代历史会有一番不同的走向。
朱载垕一生在明朝历史上有着较为正面的评价,他被誉为明君,庙号“穆宗”,葬于昭陵,是十三陵中最早复原的一个陵园。我对朱载垕的评价其实并不算高,尽管他被历史评价为贤明的帝王,但他更多是个不善治国、只会享乐的皇帝。或许他就如同一个理想中的“守成之君”,在大臣的帮助下,无为而治,才得以享受“大明盛世”。
发布于:天津市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