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少年“石榴籽一家亲”研学活动,到大型歌舞剧《草原之夜》的创排;从原创历史情景剧《骑兵军魂》的打磨,到歌曲《可克达拉来信》的传唱……近年来,镇江文化润疆工程正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四师可克达拉市到山水名城镇江,天山雪水与长江波涛在新时代共振和鸣,无声滋润着两地人民的心田。
“可克达拉,大桥悬索垂钓着冰心;红绸覆盖的农机上,隐隐浮现芙蓉楼的墨迹……”一首以援疆干部家书为叙事核心的民谣歌曲《可克达拉来信》,成为镇江与可克达拉情感纽带的文化表达,对口援疆的家国情怀在旋律中自然流淌。
歌曲以一名镇江援疆干部的家书为视角,字里行间满是对可克达拉的深情眷恋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展现了在镇江支援下,可克达拉从荒野到新城的蜕变历程。
朱雀湖、伊力特酒、格登山、薰衣草等新疆地理符号,与江南梅雨、芙蓉楼、镇江香醋等江南文化意象形成呼应,“新疆元素+江南印记”通过意象的碰撞与融合,呈现两地跨越千里的情感连接。正如歌曲创作者、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工作组宣传组组长李广啸所言中期国际,“在物质富裕与精神守望之间,在传统赓续与创新表达之间,要架设可感可知的桥梁。援疆干部的家书视角像一条线,将所有情感自然串联”。
这个暑假,新疆可克达拉金山实验学校的师生代表走进镇江市江南学校,开启一场深入的文化交流。从“鸿雁传书”的隔空遥望到“面对面”的真情相拥,两地少年以心为桥、以情为纽带,在校园探趣、课堂互动、书画传情、美食共享中,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乐章。
在江南学校的文化长廊里,志愿者王越泽指着壁画介绍:“这是我们的江南文化长廊,墙上画着《江南好》中描绘的水乡盛景,和新疆的坎儿井一样,都是祖先的智慧结晶呢!”孩子们眼中闪着骄傲的光芒,文化认同感在交流中自然生长。
在镇江援疆资金支持下中期国际,第四师七十一团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历史情景剧《骑兵军魂》成功上演并获广泛赞誉。
第四师七十一团有着光荣的军垦历史,1976年唐山地震时“千里送马”的故事让第四师七十一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孙雪燕深受触动:“历史不能被忘记,兵团精神需要代代传承。”于是,一部由多方共同酝酿创作的情景剧《骑兵军魂》精彩上演,将兵团先辈的奋斗故事搬上舞台。
全剧以七十一团(原六军骑兵团)屯垦新源75年的历史为脉络,分三幕十二场生动再现光辉历程。“解放新疆,剿匪平叛”,将兵团战士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屯垦造田,金色粮仓”,刻画了战士们脱下军装拿起锄头,在戈壁荒滩开垦绿洲的坚韧;“改革开放,新的征程”,展现新时代团场发展新貌。
令人感动的是,该剧的40余名演员全部来自第四师七十一团的职工群众。大家不要一分钱报酬,甚至从家里拿来道具。参演的第四师七十一团文明实践所负责人李坤平感慨:“融入角色后,更懂父辈艰辛,兵团精神必须发扬。”
文化润疆需要精品艺术工程的支撑。前不久,歌舞剧《草原之夜》签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部以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经典歌曲《草原之夜》为叙事灵魂、深度挖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0年壮阔历史的艺术作品,正式宣告启动创作,并将于今年迎来首演。
据悉中期国际,歌舞剧《草原之夜》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可克达拉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品,镇江市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前方工作组倾力支持。
剧目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为创作原点,以经典歌曲《草原之夜》为叙事线索,通过汲取兵团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度融合军垦文化、丝路历史及多民族艺术元素,将传统音乐舞蹈升华为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展现“荒漠变绿洲”的兵团精神与“歌声种下绿洲”的文化传承,描绘边疆军民与自然共生、以艺术铸魂的恢宏画卷,在守护中华文脉中彰显文化自信,在活化边疆叙事中传播中国声音,是新时代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实践。
从深情的歌声传递,到心与心的彼此走近;从红色舞台的携手共创,到经典作品的时代铸魂——因对口援疆而紧紧相连的东西两地,在文化润疆的沃土中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据悉,为促进跨地域文化交流,共谱新时代援疆工作乐章,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与镇江市还将在年内携手举办精彩的文化演出交流活动,以文化为桥,通过跨越山河的“牵手”,为两地人民献上一场场融合西域风情与江南韵味的艺术盛宴。
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